化用法。化用與借用有異,而化用法作為新聞工作者擬寫新聞標題常用手法,歷久不衰,它常常可以更易于吸引廣大讀者眼球,予人深刻印象。古代名家更是深諳此道,稼軒先生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。就對象而言,化用的對象是包羅萬象的,它既可以是名著、詩詞等、當然又可以是廣告語、歌詞等,但唯美文篇卻又往往以經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取巧制勝。比如借用陶潛先生的“誤落塵‘網’中”來寫網絡,又比如化用名句,擬題“莫為考試近視眼”來諷刺高考制度等。換言之,在緊貼且服務于文章內容主旨前提下,作者可以通過典故(事典、語典)、憂美詩詞等來安排文章的題目,從而起到畫龍點睛之筆。
對聯法。對聯的魅力凝聚于源深流長、博大精深的獨特的中華文化之中。從某種程度而言,中華文化是大河文化,有別于雅典希臘的大海文化,它具有包容性,而對聯的出現也恰恰印證了此點。對聯簡潔包容萬物。那么,初看好象與文章題目風牛馬不相及,實際上,它為我們提供一種獨特的思維方法。對聯的特點決定并啟發我們,一篇文章的題目理應言簡意賅,且具包容性。另外,文章題目有時也應類比模仿對聯的對稱性結構特點,予人清新自然、工整之感。比如,摩詰先生的詩詞最接近此點。舉通俗易懂常例,擬題“手牽手,心連心”行文。特別提醒,對聯式手法與以上化用手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,請讀者自行證明。
惡搞法。惡搞法是一種操作簡易的方法,但其也有相關要求注意事項。惡搞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幽默,無厘頭,甚至具有荒謬性。此法的運用有其理論支持,它深深植根于心理學和邏輯學基礎之上,但是,從詞義學的角度剖析,“惡搞”是不等同于“低俗”、“下流”等,同時,這也是文字新手常入誤區。如何惡搞須注意對象,特別指出,要遵守法律法規和人類基本道德,切勿與明顯政治性人物事件有所牽連、反動,或者根本上的錯誤思想道德,不然,輕則文章被和諧,重則被跨省追捕,深陷現代版“文字獄”。那么,惡搞最為人所津樂的是娛樂、文學、網絡人物等,比如阿Q、鳳姐等。故網文可擬題:“誰動了鳳姐的唇?”、“豬八戒戒網記”,用幽默筆調來調侃惡搞,從而吸引讀者。
誤導法。誤導法與“敏感詞匯”、“錯覺”的運用與衍生密不可分。“敏感”一詞于此特指思想情感意義上的敏感,而非法律學意義上的“敏感”。縱觀人類心理特點,涉奇之心,人皆有之。故要求擬定文題應該大膽、開放,與若干敏感詞匯巧妙組合成句群,表達明確,但實質之上,文章內容全無敏感嫌疑,而且健康搞笑,本質上,它只給予思想上的誤導,造成錯覺,令讀者胡思亂想罷了。例如,某知名論壇有名為“一組黃se圖片教會你怎么做!!!”的帖子超級火爆。點擊瀏覽之后才知道所謂的“黃se圖片”原來還真是“黃se圖片”,它用黃se作為圖片的背景顏色,表達了一個小孩與母親的故事,歌訟了偉大的母愛,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。因此,誤導法擬題不失一種好方法。
當然,除以上方法以外,還有祈使法、恐嚇法、扭曲法等等各種各樣,千奇百態的方法來擬定題目,于此不展開闡述。關鍵在于在不斷的練習實踐中體會作文之道。